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17-01-30 浏览量统计: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打印 分享到 :

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

 

序 言

特色小城镇是指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资源禀赋各异、特色产 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培育发展特色小城 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 要平台,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国家发 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 立足四川省情,编制本规划,指导和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 潜力大、产业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发挥在全省特色小城镇建设和 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效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发展和建设, 先后实施了发展改革试点镇建设、全国建制镇试点、“百镇建设 行动”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的新路径。一是以规 划为指引,不断优化小城镇形态和布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历 史文化、交通区位等条件,建成一批分布合理、和谐宜居的小城 镇。二是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因地制宜、分类 施策,以特色产业发展助推创业就业和人口集聚,初步形成充满 活力的镇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三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 进,一批道路、管网、通信、能源、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成并 投入使用,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四是加快产镇村融合发展, 小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 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五是大力推进扩权强镇,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截至 2015 年底,全省已 有建制镇 2032 个,集聚人口 1 万人以上的超过 600 个,13 万 的超过 490 个,35 万的超过 100 个,5 万人以上的有 18 个。

第二节 存在问题

我省小城镇数量众多,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沿海发达 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特色优势不够突出。小城镇的特 色内涵挖掘不充分,在发展路径、风貌打造等方面存在同质化现 象。特别是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核心竞争力不强,集群集聚发 展程度不高,部分相邻小城镇还未形成错位互补的发展关系,“一 镇一业”的发展格局未有效建立。二是“小、散、弱”问题明显。 全省小城镇人口规模不大,超过 70%的小城镇镇区常住人口不到 1 万人,主导产业规模普遍偏小,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对周 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能力亟待提高。 三是综合承载能力仍然较低。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欠 账多、差距大,大量小城镇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广电覆盖 率等指标低于城市水平,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医疗 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短缺,不能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 化的需要。四是发展建设投入不足。小城镇发展普遍存在自身财 力不足、缺乏有效资金筹措及投入机制等问题,小城镇建设利用 社会资本的能力、经验不够,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小城镇 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第三节 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和环境。一是国家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带来了新机遇。国家将加快推进 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 略,特别是印发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于深入推进新型 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 指导意见》等,为我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城镇指明了方向。二 是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带来了新动力。国家和我省大力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省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省级全面创新改革试 验区,将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将有利于我省小城镇发展走上特色化、专业化、绿色化道路。三 是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了新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户籍制度改 革、扩权强镇改革等加快实施,将极大激发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 力,增添小城镇发展活力。四是先进省份的经验做法拓展了发展 思路。近年来,许多省份积极开展了大量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地方 探索,提出了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 制“新而活”等模式,为我省特色小城镇建设实践提供了有益参 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城镇化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精 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的城镇化为核 心,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 以优化宜业宜居宜商环境为方向,推进功能化、个性化、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 培育一批发展水平高、代表性强、示范作 用大的特色小城镇,引领带动全省小城镇走上特色鲜明、创业创 新、富有活力的发展道路,为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提供持续有效 的动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利用四川 独特的山、水、林等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禀赋,结合经济社会发 展实际,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功能定位和特色产业,体现区域差 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彰显小城镇独特魅力。

 和谐宜居,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生产、 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和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加强城 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城镇功能, 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产镇融合,城乡统筹。推动产镇村融合发展,根据区域要 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培育新经济新业态, 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打造具有较强 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独特产业生态。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 手段,以市场为主体、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提高各方 共同推动特色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性。

 深化改革,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地方探索实践的主动性和 创造性,鼓励先行先试,创新要素保障机制,着力培育供给侧小 镇经济,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走出一条特色 鲜明、效益明显、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以旅游休闲、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加工制 造、文化创意、科技教育等方向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 200 个左 右类型多样、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引领带动全省 小城镇发展和建设。

 产业特色更加鲜明。特色小城镇产业定位更加精准,资源禀 赋、产业形态、区位环境、历史文化等特色得到充分挖掘,优势 产业专业化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传统产 业加快升级,在差异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小镇大产业,实现特 色产业立镇、强镇、富镇。

 人居环境更加美丽。特色小城镇“一镇一规”全面推行,城镇 特色景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生态环 境质量全面改善,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按照 3A 级景区以上标准 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景区,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设施服务更加完善。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体系加快形成,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高,满足人口集聚、经 济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行污水达标排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道路 交通停车设施完善便捷,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各类防灾设施 符合标准,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体制机制更新更活。扩权强镇改革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 行政管理、土地开发、投融资等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更加公平、 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快形成,特色小城镇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和 释放。

第四节 总体布局

 按照各地主体功能定位,根据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管控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发展基 础等实际,引导特色小城镇布局建设。

 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布局一批加工制造、商贸物流、文化创 意、科技教育等类型的特色小城镇,以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为重 点,统筹规划国土空间,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做 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营造宜业宜居宜商环境,逐步发展成为中 心城市服务配套的卫星城镇。

 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布局一批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商贸 物流等类型的特色小城镇,以服务“三农”、带动农村为重点,合 理控制开发强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果蔬、畜禽等 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农村、带 动周边的功能。

 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布局一批旅游休闲等类型的特色小城 镇,以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严格控制工业化城 镇化开发强度,城镇建设禁止成片蔓延扩张,在不损害生态系统 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康养、文化等适宜产业,增 加公共服务供给,承接生态移民,走依托生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 展之路。

第三章 分类引导特色小城镇发展

在综合分析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发展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全省选择发展水平高、代表性强、示范作用大的 小城镇(县级政府所在的城关镇不在选择范围内)进行指导,培 育一批旅游休闲、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加工制造、文化创意、 科技教育等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 动形成类型多样、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全省小城镇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旅游休闲型

 充分利用四川特色景观、历史文化、民俗宗教、休闲养生等 优势资源,鼓励旅游业占主导地位或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 镇,加快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力争打造 4A 级以上旅游景区,推 动城镇建设和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建成区域旅游集散和 服务中心。 加强旅游休闲、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资源的保护利用,打 造特色化的景点景观,完善城镇及旅游配套设施,提供高品质的 旅游服务。把旅游城镇建设与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旅游 小城镇的可进入性,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设置游客中心、停 车场、导览标识及环卫设施等,提升旅游小镇的接待能力。统筹 城乡景观建设,促进小城镇建设与自然山水景观有机融合,打造 镇村连片景观带。在旅游镇规划建设中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 融合,深入挖掘小城镇文化内涵,加大对传统民居、宗教遗迹、 民间艺术等特色资源的保护,在旅游形象、旅游产品、宣传营销 等方面注入文化特色,加强对外推介,塑造特色旅游品牌。

专栏 1 旅游休闲型小城镇

成都市:金堂县五凤镇、大邑县新场镇

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

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盐边县红格镇

泸州市:合江县尧坝镇、古蔺县双沙镇

德阳市:什邡市冰川镇、罗江县白马关镇

绵阳市:平武县响岩镇、三台县江镇

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剑阁县剑门关镇、苍溪县云峰镇

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

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

乐山市:犍为县芭沟镇、沐川县箭板镇、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

南充市:蓬安县锦屏镇

宜宾市:兴文县石海镇、屏山县龙华镇

广安市:武胜县飞龙镇

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万源市八台镇

巴中市:南江县关坝镇

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镇

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青神县汉阳镇

资阳市:安岳县卧佛镇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镇、茂县叠溪镇、黑水县卡龙镇、若尔盖 县红星镇、红原县安曲镇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新都桥镇、泸定县冷碛镇、丹巴县巴底镇、 雅江县西俄洛镇、甘孜县来马镇、新龙县拉日马镇、稻城县桑堆镇

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茶布朗镇、布拖县龙潭镇、喜德县红莫 镇、甘洛县海棠镇、雷波县黄琅镇

第二节 现代农业型

 充分利用四川田园景观优美、农业生产经营活跃、乡土风情 浓郁等优势,鼓励花卉、果蔬、林业、渔业、牧业等农业产业化 资源丰富的小城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推 动 4A 级景区建设,促进城镇建设和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相互结 合,建成宜农宜游、保留乡愁记忆、服务“三农”的特色小城镇。 围绕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充分考虑农业生产、 农村生活的功能要求,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建设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支持农产品批发市 场和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加强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 产地市场、主要农产品集配中心建设。积极培育集观光、体验、 度假、购物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种养业,拓展以体验农业和创意农 业为重点的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模式,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畜禽、果蔬、花卉、水产等特色农业,延长 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鼓励依托森林、 草场、光热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优质牛羊肉、中药 材、亚热带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名特优新农产品,拓展发展农产 品精深加工和旅游观光农业。

专栏 2 现代农业型小城镇

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蒲江县朝阳湖镇

自贡市:沿滩区黄市镇、荣县留佳镇、富顺县李桥镇

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仁和区大田镇、米易县撒莲镇、盐边县永兴镇

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合江县大桥镇

德阳市:绵竹市九龙镇 绵阳市:游仙区街子镇

广元市:苍溪县五龙镇 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安居区聚贤镇

内江市:隆昌县普润镇

乐山市:沙湾区福禄镇、夹江县华头镇、马边彝族自治县烟烽镇

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营山县黄渡镇

宜宾市:南溪区江南镇、江安县底蓬镇、高县大窝镇、筠连县腾达镇、 珙县王家镇

广安市:前锋区观塘镇、华蓥市明月镇、岳池县乔家镇、邻水县柑子镇

达州市:通川区磐石镇、达川区亭子镇、宣汉县黄金镇、大竹县乌木镇

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通江县铁佛镇

雅安市:芦山县大川镇

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

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安岳县文化镇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安宁镇

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青德镇

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黄联关镇、冕宁县沙坝镇

第三节 商贸物流型

支持区位优势突出、位于重要交通节点、镇区常住人口多的 小城镇,以交通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商贸业、物流 业、会展业等,强化城镇功能与商贸服务功能的有机结合,打造 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商贸流通、物资集散中心。

加快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 务功能,促进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强化对周 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科学布局综合市场及各类专业批发市 场,着重加强商业街区、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着力培育以商务会 展、农产品流通、物资集散、电子商务等为主导的产业形态。加 快产镇和镇村联动,以特色小城镇为节点,加强电商服务站(点) 建设,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和“快递下乡”。落实内贸流通行政管理 权力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利用 信息技术加强市场监管,提升商务执法能力,整顿和规范市场流 通秩序。

专栏 3 商贸物流型小城镇

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

自贡市:自流井区舒坪镇、大安区大山铺镇

攀枝花市:仁和区金江镇

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镇

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绵竹市土门镇

绵阳市:梓潼县许州镇

广元市:昭化区红岩镇、剑阁县元山镇、旺苍县嘉川镇

遂宁市:大英县河边镇

乐山市:峨眉山市符溪镇

南充市:顺庆区李家镇、南部县东坝镇、仪陇县立山镇、蓬安县河舒镇

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宜宾县泥溪镇

广安市:前锋区护安镇、武胜县烈面镇

达州市:达川区河市镇、宣汉县南坝镇、大竹县杨家镇

雅安市:雨城区对岩镇、名山区车岭镇

资阳市:乐至县良安镇

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烟袋镇

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永郎镇、会理县通安镇、会东县姜州镇

第四节 加工制造型

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园区等条件,支持以工业为主导、制造 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小城镇,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快 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产镇融合发展,增强城 镇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特大镇建设,建成具有较强人口集聚能力 和产业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做好城镇总体规 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统筹考虑城镇新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 设,通过新区的开发建设和功能的完善,加快人口集聚和产业发 展。加强对现有工业园区支撑和服务配套能力建设,按照集聚集 群集约的要求,延伸产业链,促进关联产业协作发展,壮大产业 发展规模。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加快培育新 经济、新模式,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积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到镇区就业、居住,促进居民就业增收致富,带动商贸、餐饮等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为小城镇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活力动力。

专栏 4 加工制造型小城镇

成都市:都江堰市蒲阳镇、新津县普兴镇

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纳溪区大渡口镇、泸县太伏镇、叙永县龙凤镇

德阳市:中江县仓山镇、罗江县金山镇

绵阳市:游仙区松垭镇、安州区界牌镇

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

遂宁市:船山区桂花镇、蓬溪县金桥镇 内江市:东兴区木镇

乐山市:五通桥区金山镇、沙湾区嘉农镇

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

宜宾市:南溪区裴石镇、宜宾县高场镇、江安县桐梓镇、珙县珙泉镇

广安市:广安区龙台镇、华蓥市高兴镇、邻水县高滩镇

达州市:开江县普安镇

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

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

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仁寿县视高镇

资阳市:雁江区临江镇

第五节 文化创意型

充分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厚的巴蜀文化底蕴和鲜明 的民族文化传统,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艺术人才汇集、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大的小城 镇,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影视动漫、艺术创作、文博 等特色文化产业,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独特魅力的文化创意基 地。

加强历史名镇建设,强化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 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镇特有的地域环 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推动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新 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历史遗迹、文化景观等,促进文化与旅游、 商贸等深度融合。以民俗、民族、艺术创作、饮食养生等为重点, 培育和保护文化品牌,鼓励推陈出新,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 化服务。吸纳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表演艺术、工艺设计、广告 装潢、服装设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促进对外交流,加强宣传推介,提升文化 创意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专栏 5 文化创意型小城镇

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崇州市怀远镇、大邑县安仁镇

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

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镇、叙永县江门镇

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广汉市南兴镇、中江县龙台镇

绵阳市:涪城区河边镇、游仙区沉抗镇、江油市青莲镇、 北川县禹里镇、盐亭县金鸡镇

广元市:青川县关庄镇

遂宁市:射洪县金华镇、大英县卓筒井镇

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资中县罗泉镇、隆昌县云顶镇

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井研县竹园镇

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嘉陵区李渡镇、阆中市柏垭镇

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长宁县双河镇

广安市:华蓥市永兴镇

达州市:宣汉县樊哙镇、渠县临巴镇

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

眉山市:洪雅县止戈镇

第六节 科技教育型

 依托学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支持创新资源较丰富、科教实力较雄厚的小城镇,加快科技孵化、技术研发、 职业教育、学术交流等特色产业发展,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良好环境,建成人才汇集、科教事业蓬勃发展的区域性创新创 业基地。

加强信息、道路、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智慧小镇。 在规划建设中明确产研区域、教育区域、生活区域等空间布局, 配套图书馆、运动场地、医疗卫生等高品质生活服务设施,打造 富有活力的城镇社区,积极推动镇域资源共享和后勤社会化,吸 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双创企业等科技教育资源聚集。鼓励镇 域内校企合作,建立人才交流培养机制,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就地 转化,实现产学研联动发展。积极建立完善以创业苗圃、创业孵 化器、企业加速器为主的创业孵化体系。建立高校科技资源校地 共享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对接活动,促 进科技成果交易方式的多样化和价格市场化。

专栏 6 科技教育型小城镇

成都市:郫都区德源镇、彭州市丽春镇、简阳市石板凳镇

自贡市:贡井区成佳镇

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泸县云龙镇

德阳市:广汉市新平镇

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江油市厚坝镇

广元市:剑阁县普安镇、青川县竹园镇

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

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

达州市:通川区北外镇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水磨镇

第四章 深入推进产镇融合

第一节 明确城镇主导功能

根据各地主体功能定位,立足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确定小 城镇主导功能,培育发展专业特色镇,构建横向错位发展,纵向 分工合作的发展格局。加强规划引导,精准定位主导产业和特色 产业,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 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形态。推动成都、绵阳、南充、泸 州等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融入城市群、都市圈产业链,加强与中 心城市发展的规划统筹和功能配套。提高特色小城镇的城镇化发 展水平,强化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周边乡镇和农村居民点人口集 聚,为完善城镇体系提供多点支撑,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集约高效的发展格局。

第二节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引导小城镇瞄准先进标准和细分市场需求,利用现代化技术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推 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供给能力提升和体制革新,增加适应高端需 求的有效供给。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并举,围绕在全省具有 支撑作用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食品饮料等优势产 业,强化配套能力建设和竞争力提升。瞄准新技术创新、新消费 变化,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 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新兴先导型 服务业,形成产业发展新引擎。从提高产品功效、性能、适用性、 可靠性和美观性入手,补齐设计、品质、技术短板,推动质量品 牌提升,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产品需求。

第三节 优化空间布局

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镇”理念,合理划定城镇、农业、生 态三大空间,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功能混合,加快形成高效、协 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划分镇域内生产、生活、 生态等功能布局,提升中心镇区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人口和经济 集聚,强化工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和布局,控制镇域开发强度, 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科学预测人口规模和发展趋势,注重从全局 范围和更长时间维度谋划小城镇发展,有效引导人口资源流向, 为城镇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合理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 护红线等,控制土地开发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有条件 的小城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动城乡联动统筹发展,强化小城 镇连接城乡、辐射农村的纽带功能,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向农村延伸,引导城镇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 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四节 推动创业创新

发挥小城镇门槛低、束缚少、生态环境好等优势,打造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的载体,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积极搭建面向大 众、服务小微企业的开放式服务平台,汇聚创业信息、风险资本、 科技成果等高端要素,为创业团队、中小微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 服务,构建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圈。鼓励企业构筑汇聚创新 资源的平台,依托互联网拓宽营销渠道、社会需求。推进专业空 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制定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 策,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努力争取技术移民、海外人才离岸创新 创业基地、在川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川就业等试点。深化投 资便利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社会 信用体系建设,积极营造汇聚人才、激发活力的创业环境,推动形成一批集聚高端要素、具有鲜明特色、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新 型小城镇。

第五章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第一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遵循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道路、供 水、供电、通讯、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 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网络。鼓励有 条件的小城镇合理推进电力、通讯、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基础 设施地下布局,统筹人防工程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强化城镇与 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 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 速通畅、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建设智慧小镇。鼓励 综合开发,形成集交通、商业、休闲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功能区。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科学避让自然灾害高发地段,合理确定 防洪标准、抗震设防标准。

第二节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根据人口变化趋势,科学规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 标准化建设,推动市县知名中小学和城镇中小学联合办学,扩大 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城乡医疗设施共建共享,提升镇区中 心医院等级。完善商业服务、养老服务和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吸引力。聚焦居民日常需求,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加 快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保护独特的山、 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促进生活生产方式向绿色化转变,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大 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实施雨污分流,推动镇区 污水收集处理和达标排放,禁止秸秆焚烧,严控建筑扬尘,减少 固体废弃物污染,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提高镇 容管理和保洁水平,杜绝违法搭建,保持镇区环境美观整洁。加 强镇域内重要山体、河流、绿色廊道等保护和建设,有机协调城 镇内外绿地、河湖、林地、耕地,构建城镇生态网络,促进小城 镇建设与自然山水景观有机融合。

第六章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第一节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积极引进多元化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镇投 资、建设、运营和管理,逐步形成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现 代城镇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热情,促进 其致富增收,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通过提供制度供给、设 施配套、要素保障、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等管理和服务,营 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第二节 深化扩权强镇改革

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强镇扩权,强化事权、 财权、人事权和用地指标等保障,推动具备条件的特大镇有序设 市。加强城镇精细化管理,促进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同心 同向行动。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落实居住证制度,保障居 住证持有者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深化“简政放权、放管 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探索减少管理层级,简化审批环节,降 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鼓励按照城市标准对镇区进行规划 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投资贸易、创业创新的服务水平和便利化 程度。推进城镇管理属地化,健全城镇基层治理机制,推动规划 建设管理综合执法。

第三节 创新投融资机制

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 设施建设运营和实施整体性开发。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加大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 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缓解小城镇 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转移 支付、对口支持,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 特色小城镇建设金融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 支持。鼓励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

第四节 完善工作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把加快建设特色小城镇作为落实新型城镇化 战略部署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坚持用改革的思 路、创新的举措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整合各 方面力量,加强分类指导,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聚、传统产业升 级、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城镇。 各级地方政府是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领 导,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做好统筹安排,确保各项工作不断取得 实效,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省级有关部门结合各领域实 际,加强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和政策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乐山市市中区滨河路98号   电话:(0833)2131641

网站标识码:5111000034   蜀ICP备11014142号-5   备案图标川公网安备51110202000199号

网站地图